威仕普(中山)科技有限公司
当前页面:
新闻中心
为你推荐
建筑工地的高空链:塔吊间搭起垂直信号传输带
来源: | 作者:威仕普 | 发布时间: 2025-09-03 | 1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城南科技园项目的施工现场,塔吊司机老陈对着对讲机喊:“3 号楼第 12 层钢筋到位,准备起吊。” 地面指挥员小王的回应清晰传来。


而三个月前,这个 20 层楼高的工地还是 “上下两重天”—— 塔吊升到 10 层以上就断联,地面指挥得靠对讲机扯着嗓子喊,一天下来嗓子全是哑的。


变化藏在工地的五台塔吊上。


这些矗立在工地的 “钢铁巨人” 之间,架起了一条隐形的垂直信号传输带:塔吊顶部的基站传信号,塔身的中继器接信号,吊臂的天线送信号,像串珠子一样把信号从地面连到高空,再从这台塔吊传到那台塔吊。

一、塔吊上的 “信号点” 怎么安?找对位置,不挡干活

1. 塔顶装 “制高点基站”,信号往下 “撒”

工地技术员小周带着团队,把主基站装在了 3 号塔吊的塔顶操作室旁。这里离地面 60 多米,视野无遮挡,信号能像水一样往四周流,覆盖整个作业面。


“以前把基站放地面,信号被脚手架和钢筋架挡得七零八落,塔吊升到 15 层就听不清了。” 


小周踩着塔吊爬梯上来时发现,塔顶基站的信号能穿透 3 层模板,连地下室的钢筋班组都能覆盖到。


装基站时特意留了操作空间,不影响塔吊司机上下。


底座用特制夹具固定在塔身主架上,上次台风过境,塔吊晃得厉害,基站螺丝都没松半圈。

2. 塔身设 “中继接力点”,填补中间盲区

2 号楼塔吊高 80 米,中间有段被施工电梯的钢架挡住,信号像被 “拦腰斩断”。


小周在塔吊塔身的 20 米和 50 米处各装了一个中继器,两个中继器一上一下 “接力”,把塔顶的信号传到地面,再把地面的指令送上去。


施工员小李说:“以前在 10 层作业,对讲机得伸出脚手架外,现在站在楼层里说话,塔吊司机听得清清楚楚。”


中继器装在塔身背风面,避开高空坠落物。


每次塔吊顶升加节时,技术员都会顺便把中继器往上挪,确保始终在信号薄弱的中间段 “站岗”。

3. 吊臂加 “随动小天线”,跟着吊钩走

塔吊吊臂能旋转 360 度,*远端离塔身 50 多米,以前吊钩到了臂端就断联。


小周在吊臂前端装了个巴掌大的定向天线,天线跟着吊臂转,信号始终 “锁” 着吊钩下方的作业区。


起重工老赵说:“以前吊钢筋到臂端,得靠手势指挥,现在对讲机里喊一声‘往左挪半米’,司机立马就懂。”


天线线路顺着吊臂的走线槽布置,不影响滑轮运作。


每次检查吊臂时,安全员都会看看天线接口,怕震动导致线头松动 —— 有次就是接口松了,臂端信号时断时续,重新插紧后才恢复正常。

二、信号怎么 “爬高” 又 “跨塔”?顺着钢架走,绕开障碍物

1. 天线 “贴塔身”,信号顺着钢铁传

塔吊的钢结构能帮信号 “传声”,小周把塔身中继器的天线贴在主钢架上,让信号顺着钢铁往上跑。


测试发现,这样比在空中传播衰减少三成,80 米高的塔吊顶端,信号强度和地面差不多。


“就像顺着水管传声音,比在空气里传得远。” 


小周用测试仪在塔身处测了一圈,信号沿着钢架形成一条垂直的 “信号柱”,连附着在塔身上的施工电梯轿厢里都能收到。


装天线时特意避开焊接点,怕高温影响线路。


有次焊接作业时不小心烫到线路,信号弱了一半,换了根耐高温线才解决问题。

2. 塔吊间 “对暗号”,定向天线互传信号

工地五台塔吊呈梅花状分布,*远的两台相距 150 米。


小周在每台塔吊的塔顶装了定向天线,天线对着*近的两台塔吊,形成一个交叉的信号网。


3 号塔吊的信号传到 1 号和 5 号,1 号再传到 2 号,像串珠子一样把整个工地连起来。


项目经理老吴说:“以前东边塔吊和西边塔吊没法直接通话,得靠地面中转,现在跨三台塔吊喊一声,对方立马能应。”


天线角度得反复调,差 5 度就可能传不到。


小周带着水平仪爬上爬下,折腾了两天才找准角度 —— 现在哪怕刮大风,塔吊轻微晃动,信号也不会断。

3. 避开 “钢筋森林”,信号绕着作业面走

楼层施工到 10 层以上,钢筋网和模板成了 “信号屏障”。


小周让塔吊天线往作业面倾斜 10 度,信号从塔吊往楼层 “斜射”,绕开密集的钢筋。


木工小张在 12 层支模板时说:“以前对讲机得举到窗口,现在在房间里说话,地面照样能听见,信号像绕着墙缝钻进来似的。”


随着楼层升高,小周会定期调整天线角度。


15 层刚起来时,信号被新浇筑的楼板挡住,把天线角度再往上抬了 5 度,信号就 “爬” 了上去。

三、信号得跟着工地 “长”,抗住风雨和进度

1. 塔吊升高,基站跟着 “上台阶”

项目每建 5 层,塔吊就得顶升加节。


每次加节完,小周就把塔顶基站往上挪一段,塔身的中继器也跟着升高。


“塔吊长高一截,信号就得跟高一截,不然顶层作业又成了盲区。” 上次塔吊从 60 米升到 80 米,没及时挪基站,16 层以上的信号弱了不少,当天调整完就恢复了正常。


挪设备时得趁塔吊停机的间隙,跟着起重工一起上塔顶,系着安全绳在狭窄的操作平台上拆装,每次都得折腾两小时。


2. 风雨天 “加固信号”,别让通信掉链子

暴雨天塔吊会暂停作业,但信号不能停 —— 万一有紧急情况,得保证能联系上塔顶。


小周给基站加了防雨罩,天线接口缠上三层防水胶带。“上次连下三天雨,地面基站进水坏了,塔吊上的基站因为防护到位,硬是撑到了雨停。”


雷雨天还会给信号加 “防雷器”,去年夏天一次雷击,附近工地的塔吊信号全断了,这个项目因为装了防雷器,信号只是闪了一下就恢复了。

3. 楼栋封顶,信号 “转场” 不脱节

当 3 号楼封顶、塔吊拆除前,小周提前在楼顶装了临时基站,把原来塔吊的信号 “接” 过来。


拆除塔吊那天,楼顶基站和旁边 4 号楼的塔吊信号无缝衔接,施工员在楼顶作业,对讲机里的指令一点没耽误。


“以前拆塔吊时总得断联半天,现在提前搭好‘接力棒’,拆塔施工也能正常通信。”


这些临时基站会用到楼栋正式通电,之后再换成固定设备。


整个项目下来,信号跟着工程进度 “转场” 了六次,每次都衔接得严丝合缝。


后记

建筑工地的高空信号覆盖,靠的不是什么复杂技术,而是跟着塔吊爬、顺着楼层长的实在办法 —— 知道在哪装信号*稳,明白怎么让信号绕开钢筋,懂得塔吊升高时及时挪设备。这些藏在塔吊上的基站和天线,不显眼,却让地面的指令能攀上高楼,让塔顶的需求能传到地面,在喧嚣的工地上,搭起一条从地面到高空的通信链。

(注:本文案例为建筑行业技术实践整合,不涉及具体项目信息;文中人物均为行业从业者代表,不对应真实个人)